2021-02-18 16:42:00

20212月3日,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治理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组在广东省江门市广东省税务干部学校举行首次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课题顾问倪星教授、课题组其中2位子课题负责人吴巧瑜教授和谢宝剑教授,以及课题组核心成员于刚强、傅承哲、廖了老师和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生罗杰。课题组另外3位子课题负责人中山大学叶林教授、澳门理工学院鄞益奋副教授、香港中联办深圳培训调研中心靳环宇教授因特殊原因未参会。广东省税务干部学校校长王永民博士主持了此次会议。

课题首席专家杨爱平教授首先对倪星教授在课题申报中的精心指导,以及五位子课题负责人和所有课题组成员的辛勤付出与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而后,他简要回顾了重大课题的申报历程,介绍了课题研究框架与总体思路,鼓励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开展“头脑风暴”式的交流探讨,为课题的后续研究献计献策。

倪星教授已经两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他详细传授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经验,提出了几个重要建议。首先,他强调申报课题与研究课题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实际开展课题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可以紧紧围绕现实中一些前沿性问题和突出问题来开展分门别类的专题研究并借此来整合团队力量,结合各位学者专业领域的优势精准定位研究领域。其次,他提出衡量重大课题有否一些创新和贡献,创建相关的数据库很关键。比如,可以通过广泛收集一手或二手资料来建设世界级大湾区数据库,包括世界大湾区数据库、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库、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数据库再次,他提出要着重发挥重大课题的政策引领作用,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来增强对大湾区各级政府的政策设计与实施的影响力,争取能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领导的重要批示,突显出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咨政价值。最后,教授指出,该课题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可以有力推动学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他结合广东省3所高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现状,提出应该以该重大课题研究为契机打造并擦亮“粤港澳跨境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方向金字招牌,形成与其他高校公共管理学科错位竞争的局面。他认为,要形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独特的竞争力,就要实现三步走,即进入学科主流形成学科特色,到最后引领学科风潮

吴巧瑜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重点谈到粤港澳三地社会协同治理现状与粤港澳三地社会组织发展模式,提出加强对横跨粤港澳三地且富有本土特色的社会组织的研究,有助于探索大湾区社会协同、政府协同的治理创新的建议。谢宝剑教授从空间地理角度入手,提出要紧跟时代主题、把握发展契机,尤其要高度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三级联动、广深“双区驱动”和大湾区各城市空间发展指数的问题。他还提出要从内外双循环的视角来看待大湾区建设,不仅要关注湾区内部发展的循环,还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中美动态博弈下,粤港澳大湾区在治理体系等方面如何做出调整和应对措施。廖了副研究员指出,当前粤港澳三地间存在信息壁垒和资质不互认的困境与瓶颈,提出要采取划分主次、把握重点的方式开展深入研究,以实现三地跨境社会合作治理于刚强博士提出,下一步课题的工作重点在于要更加明确各子课题组的任务与分工,而后才能顺利开展各项调研实践,从而形成可行的课题推进路径。傅承哲博士聚焦数据平台建设,提出要灵活运用指标体系来搭建一个共享的数据平台。他以近期开展的研究为例,探究了港澳青年与内地相关政策间现存的异质性特征及其政策设计与实施。

王永民校长详细梳理了创新相关理论,引用现代创新理论之父约瑟夫·熊彼特关于创新的经典定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治理体系创新研究的核心要义在于创新二字。他结合自身多年办学培训的经验提出创新研究的开展要落脚于三点:第一,找准自身定位,发挥优势特长。要基于课题本身的优势、各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优势和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大湾区的地缘优势发挥出本课题组的特长。第二,掌握背景环境,满足现实需求。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演变和政策演进,以此提出较为切合各级政府部门需求的政策建议。第三,坚持实用主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重要意义不只是取得一系列的学术成果,在于推动课题项目能够“接地气”,确确实实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建设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他还总结了关于创新的8个要素的独到观点:一是比较不同即创新,二是独具特色即创新,三是不同要素组合即创新,四是独一无二即创新,五是数据梳理即创新,六是提出好问题即创新,七是基于数据事实本身的逻辑结论即创新,八是采取行动即创新。最终,通过这些创新要素的整合势必能达到实现创新的触发点。

学院新闻2.png学院新闻3.png